闲暇意识是指有意识地去进行闲暇活动,即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发展闲暇生活。态度上的重视是保障闲暇生活高质的首要条件。调查显示,农村初中教师中39.94%的人认为闲暇生活并不重要,29.75%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闲暇生活对自身发展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只占19.26%和11.05%。大多数人认为闲暇生活无非就是休息,理想的闲暇生活无非就是好好休息。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意识淡薄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缺失闲暇生活的规划意识。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闲暇生活,才能不断激发教师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工作的原动力和创造力。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教师中只有10.91%的人表示会常常规划闲暇生活,27.33%的人表示会偶尔规划闲暇生活,61.76%的人表示从来不规划闲暇生活。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只是麻木地工作休息、再工作再休息,这样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也很难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的农村初中教师自身没有自主规划闲暇生活的意识,只是盲目跟风模仿,这不但不能提升自身的闲暇生活质量,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资源浪费。 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意识淡薄,跟他们对闲暇生活的认知态度密切相关。调研发现,农村初中教师对闲暇生活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一些农村初中教师看来,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即从事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才是高质量、高水平的闲暇生活。美国著名休闲专家杰弗瑞o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8]闲暇生活的首要特质就是个体的喜好,如果一项闲暇活动只是从工作的角度出发却无视个人爱好的自主选择,这项活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活动。 (二)工作家务繁忙,闲暇时间不足 闲暇时间能够不被直接的劳动所占用,而是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种需要,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维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9]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缺编、结构失衡、队伍不稳等问题较为严重,造成许多农村初中教师课时量繁多。10]加之早晚自习、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政治学习和各种会议,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日工作时间在8?12小时,甚至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农村初中教师日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许多农村初中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千方百计地在中考中争取升学率,为此,农村初中教师遵循着"教学发展捷径",司空见惯地向时间要分数、向"题海战术"要效益。除教学工作占用了农村教师的大量闲暇时间外,照顾孩子的生活、辅导孩子的功课也使得农村初中教师的闲暇时间大为压缩,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休息时间也难以保障。此外,做家务活、干农活也是导致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时间不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调查显示,农村初中教师花在家务和农活上的时间普遍在3小时以上。在工作日,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0.88%,1-2小时的占42.35%,2-3小时的占18.98%,3小时以上的仅有7.79%。在节假日,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时间在2小时以内占29.32%,4小时的占32.86%,4-6小时的占22.66%,6?8小时的占10.20%,8小时以上的仅占4.96%。 (三)经济水平制约,闲暇活动内容单调 尽管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人持续增长,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相对于城市教师或其他高收人的职业,农村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偏低。[11]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教师月工资在2000?3000元的占35.41%,在3000-4000元的占32.58%,在4000元以上的只占20.85%,还有11.19%的不足2000元。农村初中教师收人偏低,这直接制约着他们在闲暇活动方面的支出。半数以上的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活动方面的月支出在500元以下。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活动支出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闲暇活动内容的选择。他们闲暇生活的目的只是希望休息,得到放松与休整。在闲暇活动内容的多项选择上,农村初中教师选择"休息,什么都不干"的最多(74.08%),其次是看电视(60.34%)、逛街购物(44.62%)、上网(45.33%)等,而选择参加农村社区公益活动的最少(占6.94%)。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活动的内容比较单调。有17.71%的农村初中教师在闲暇时间里选择打牌、打麻将,这一方面说明,有的农村初中教师宁可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所谓的"娱乐活动"上,也不愿花费在专业发展、自我实现方面;另一方面,打牌、打麻将又往往是与赌博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有研究者称之为消极的休闲行为,而更多休闲理论专家把它们称之为休闲行为中的失范行为。[12]这类的闲暇活动不但不利于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有损为人师表的社会形象。 (四)外部资源匮乏,闲暇活动领域狭窄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离农"、"去农"文化价值观主导的农村学校,身在农村却背离农村;身份游移不定的农村教师,身在农村却意欲逃离农村。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缺乏与当地社区联系的农村情结,基本上孤立在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氛围之外。农村教师在拥有国家体制内关怀时,却逐渐失去了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成为乡村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和"陌生人"。[13]农村初中教师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从社区获取供闲暇生活之用的资源非常匮乏。调查表明,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资源主要来自学校,其中75.92%来自学校的网络,63.03%来自学校图书馆(室),61.45%来自学校的体育活动室,而来自农村社区公益活动和闲暇教育咨询培训的仅占9.63%和2.97%。农村学校自身能够为教师提供闲暇生活的资源十分有限。相形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及周边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别,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经济水平的落后,均严重制约着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可开展的领域。虽然当下大多数农村初中已经建立了图书馆、阅览室,但收藏的图书报刊数量少、质量低;虽然配置了电脑室,但电脑数量有限、配置较低;虽然开设了体育活动室,但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初中教师闲暇活动领域。调研发现,农村学校层面组织的最常见的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教工运动会,而很少组织教师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及闲暇教育类咨询培训,即使组织也多流于形式。 (五)职业幸福指数不高,生活满意度低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从事教 育教学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指数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觉得此职业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尊重,使得他们没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快乐和职业幸福,只不过是将教书当作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和谋生的手段,[14]职业幸福感偏低。调查显示,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和比较幸福的农村初中教师分别只占9.33%和18.32%,不足三分之一。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偏低,导致对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倦怠。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他们的教学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一是职业倦怠使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下,工作热情消退直至消失,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对象,使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衰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二是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低下。三是使教师的职业性格解体,无心教学,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来往,甚至放弃这个职业。[15]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这不但会影响其教学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闲暇生活的质量。他们往往会对闲暇生活失去热情,于是少有或没有动机去选择具有发展性、挑战性的闲暇活动。调查表明,农村初中教师对闲暇生活不满意的占38.53%,感受一般的占29.89%,比较满意的占21.95%,觉得满意的仅占9.63%。总体而言,当下农村初中教师对自己闲暇生活的满意度比较低。 |